《縱貫線》的演唱會裡,李宗盛吟唱:「愛上你,只是因爲寂寞。」羅大佑提醒他:「我們都上了年紀了,別再為別人寫歌,人家會對號入座。」人應該為誰而活?活著的價值又是什麼?人生最殘酷的一課,莫過於了解自己在人群中的價值。如同求職時被問要多少薪水時,那其實不是數字問題,而是嚴酷的哲學問題。更殘酷的問法是:「你憑什麼拿到這份工作,而且還要賺得比別人多?」也許,習慣過好日子的我們要到了不幸被炒的那天,才有可能嚴肅思考這些問題。
加拿大魁北克出身的Jason Reitman(本片編導,前作有《銘謝吸煙》、《鴻孕當頭》)作品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殘酷」──不是血淋淋的抽筋露骨,而是宛如細針緩緩刺進心臟的機鋒對白,抓住現代人不可避逃的問題;不同世代的對話,更顯見某種年齡特有的生命熱情與理想現實的差距。高速化的時代裡我們沒有時間憂傷,金錢與身份都可化成薄薄的卡片。東西越來越小,人的欲望反而越來越大。人要飛到空中才能輕盈,但輕盈的代價是棄世,等你想回來的時候卻為時已晚了。而孤獨或可轉化為一種氣質,讓人更懂得人生的況味。
《型男飛行日誌》主人公萊恩(George Clooney飾演)是個專門替公司老闆解雇員工爲生的專家,敏捷而殘忍地打破別人的飯碗。他不斷實踐自己的「空背包理論」,優雅簡練地打包行李,從容不迫地拉著行李輕裝上路,一年中超過300天都輾轉飛行於天空中。對他來說,機場與飯店就是家,積攢哩程數是他最大的驕傲。他及時行樂,巧避「固定」關係,包括血肉至親。直到公司請來一位初出茅廬的女高材生,信誓旦旦要把裁員模式改成電腦視訊來節約出差費。
娜塔莉(Anna Kendrick飾演)是剛從學校裏畢業的初生之犢,充沛的工作熱情,力求革新潛規則,也犯每個年輕人會犯的錯。她信仰愛情,對生活懷有美麗憧憬。原來在加州有個好工作,卻為了追隨男友而來到小城奧哈馬。可是當她隨著萊恩四處飛行時,她才明白世界並非其所想象,裁員不是單純科技或數學的問題,它不但涉及一個家庭的生計,也涉及一個為人父母者的尊嚴。隨後她竟然在途中接到男友分手的簡訊,命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面對面的直言傷害,還是躲在攝影機的後頭,都不能完美的解決問題。
雅莉(Vera Farmiga飾演──我懷疑Alex是假名)原本應該只露水緣份。她與萊恩在機場萍水相逢,卻一見如故。這位熟女成熟自信,面對感情自在隨緣,從不要求承諾。萊恩邀請她參加妹妹婚禮,家人卻不覺得他有那麽重要,他卻在婚禮行將破裂時,意外擔綱未來妹夫臨陣脫逃的心靈說客。當他發覺人生是需要真正的牽絆時,決心奮力一搏,但結果卻令人難堪,原來雅莉已經有了家庭。他只不過是她生活調劑的避風港,一段插曲而已。他認真了,卻遭到愛情資遣。當萊恩完成了千萬英哩飛行目標時,一點也不激動,老機長在旁問道:「你怎麽有這麽多時間坐飛機?」他千方百計的節約時間卻做了件浪費時間的事!如果連人生最重要的家庭都可以放下,那我們還有什麽可以取暖的?
被解雇的一個女人自殺了,從家門口美麗的大橋上跳了下去,這使得娜塔莉最後的心理防線坍塌,她辭職了。很意外的,萊恩寫了一封推薦函,強烈建議資方僱用她。娜塔莉懂了真正的人生,遠比她想像複雜,但儘管處處荊棘,人生總有瞬間的點點光芒,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萊恩呢?他也只能繼續飛行,只不過體認到了自己的寂寞,開始爲家人做更多的事情,把自己的哩程數轉給妹妹讓她實現旅行的夢想。
美國在資本主義競爭中追求絕對的效率和利益,許多發展根本逆向於人性。本片以獨特的視角切入了金融海嘯下的嚴重失業問題,風趣幽默之餘也充滿反思,讓被忽略已久的親情意識浮現表面。而本片刻意穿插不少段被裁員者的訪問,是真實失業人士面對鏡頭來說出心裡話。他們是普通人,有房貸有小孩,小孩要上學,家人要吃飯。這些人坐在桌子的一頭,聆聽著資遣的宣判,她們憤怒發狂、表達不公或不知所措。那些活生生的語言實在地記錄了失業民眾在情感上的強烈衝擊,融合了人性的戲劇性,成為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
本片之所以產生很大的共鳴,我想除了極富現實感和符號化的角色塑造,讓三個分屬不同世代的白領中間份子,具體而微地反省和總結了近年來美國夢的衰弊由來外,還講出了很多人曾有的經驗、曾思考過的東西。人生的情感到底是束縛還是寄託?是負擔還是責任呢?「生命需要陪伴,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副駕駛。」但是別忘了,我們是機長,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雲端之上,不一定就能輕盈,獨自飛行或許也不是最壞的選項;空包之重,我們還是無法承受。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答案,我們只能繼續起程。放慢腳步去真實感受孤獨飛行的人生軌迹!
【後記】影片結束時,我跟老婆說片名《型男飛行日誌》實在不夠傳神,中國翻譯《直上雲霄/在雲端》更是直白不帶情感。老婆說應該翻成《回不到地球》,相當有創意,只是不知道喜好鹹濕味的香港是否把本片喚為《雲端上的情與慾》,一笑也!〈香港譯名我查了是叫《寡佬飛行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