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rticle_prophete_01.jpg

有時候一部新經典的出現,不只會推翻自己心中曾經的經典,更有甚者,會把過去那部經典當成垃圾看待。看過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後,《綠色奇蹟》我就拿來送人了;若你看了賈克歐狄的《大獄言家》,那周潤發那部《監獄風雲》也就可以不屑一顧了。監獄裏如果還講「道義」,那你就準備下地獄吧!

監獄,不過是舞台。《大獄言家》技巧地掺合多類型電影元素,襯映出歐洲伊斯蘭化的隱憂,讓觀影者對於法國社會底層可以有更深層的認識。在理解本片前,不得不提兩件事,一是歐洲穆斯林人口漸增,到2010年將達歐洲人口約1/4,是一股不容忽視、甚至是主宰的力量。二是科西嘉島,這個拿破崙的故鄉雖隸屬於法國,兩百年來卻持續不斷地進行獨立運動。(片中老大凱撒遲遲不能被假釋,甚至不允許羈押在科西嘉)導演賈克歐狄強調,電影的創作動機是對法國當代社會的暗喻,我想指的是伊斯蘭文明的衝突與科西嘉分裂問題。近兩年丹麥報紙刊登諷刺回教漫畫風波與法國阿拉伯裔的騷亂事件,正是此類碰撞產生的社會問題。

法籍阿拉伯裔青年馬裏克(Tahar Rahim 飾)因襲警被判刑六年,入獄年齡僅19歲。(對於一個剛年滿法律年齡的人而言實在判得太重,如果他不是阿拉伯裔結果顯然會不同。)科西嘉幫老大凱撒盯上了稚嫩脆弱的他,賦予他特別的「任務」。在不殺人就得被殺的脅迫下,馬裏克殺了瑞比,也等於選了科西嘉幫靠邊站。沒有閱讀與書寫能力的他慢慢體認到,唯有使自己變得強悍,才是在這地獄般牢籠中生存的不變法則。他只有敵人沒有朋友,忍氣吞聲打雜工,在各方角頭勢力夾縫中求生存,逐漸架構起自己的犯罪網絡,最終蛻變為人人敬畏三分的伊斯蘭黑幫教父「先知」。

article_prophete_02.jpg

本片原文片名Un prophète指的是「先知」、「預言者」,在伊斯蘭圈裏特別意謂穆罕默德,也就是他們的神、領袖。電影的故事除了敘說馬裏克成為「教父」之路,更預言了歐洲社會未來的「伊斯蘭化」(也許真的用不了太久)。影片沒有任何道德教化的用意,沒掉入妄想正義伸張的俗套中精采地打破黑幫兄弟的情義假像:只要沒有利用價值,或是利益產生衝突,幫派隨時幹架火拼,「意義是三小」!而監獄,不只是舞台,更是社會的縮影。獄中種種特權,反映出獄政制度骯髒真實的一面,你想要吸毒哈草,甚至搞女人,只要你有門路就有辦法。封閉的社會自然就有它的地下秩序與潛規則。想用牢獄改造犯人,往往適得其反,囚徒之間的交流只會讓犯罪經驗得以蔓延。

成就一個傳奇人物,需要不少墊腳石。瑞比這個角色的設置很有魔幻色彩他被馬裏克割斷動脈後反而成了馬的「精神導師」(類似《刺激1995》裏的摩根費里曼),時常跑進馬的幻境中對其泄露天機,還苦口婆心地勸他讀書識字,給他啓示。他們的互動,呈現了主角的道德困境與人際孤寂。然而解決困境靠的不是道德,而是破釜沈舟的冷酷勇氣。所以,馬克的忠誠戰友Ryad永遠只能為人作嫁。他很真實,但噩運通通找上他。他的存在旨在諷刺艱難生活的社會狀態,最後自己罹癌一命嗚呼,連老婆小孩一併送人。前浪凱撒,倒在沙灘上也只是早晚的事,讓人想起馬龍白蘭度。片尾馬裏克轉頭看了好幾眼那揚長的車隊,手從口袋裏掏了出來,手勢卻被切割到螢幕外,有點像在調戲猜不透大哥心思的兄弟們,可說是全片唯一的搞笑橋段。

導演賈克歐狄繼《唇語驚魂》、《我心遺忘的節奏》後編導手法更臻成熟,他的劇本沒有簡單公式化的情節,同時對邊緣特質的非主流角色心理刻畫十分細膩,處理眾多人物角色的互動關係雜而不亂本片拍攝手法也力求突破,多處營造窺視的鏡頭感,特別是片頭開章的黑幕亮光,即將觀衆的視角鎖定在偷窺者:窺視主角的成長過程。畫外音更頻頻出現,背景的急速心跳音效渲染了現場氣氛。馬裏克的入幫割喉儀式更堪稱一絕,導演捨棄一般慣用的蒙太奇手法,採用緩中帶急的情緒烘托渲染暴力與血腥,讓人更加感到震撼與不適。電影的敍事節奏是法蘭西一貫的緩慢文藝風格,深化了暴力背後的心理琢磨,敘事功力猶勝大衛柯能堡的《暴力效應》

article_prophete.jpg

在全球化框架下的人口流動潮,許多國家面臨了文化融合問題,新移民者堅持保留傳統文化與宗教的不在少數,而穆斯林移民更是保守,甚至拒絕通婚。生育率低迷國家福利政策的鼓勵,強化了他們的繁衍能力,這樣的問題非法國所獨有。台灣也許沒有宗教上的嚴重歧異,但卻也同樣面臨外籍新娘所生小孩的比例愈來愈高,一個新的族群互動經驗即將出現。這樣的差異已不能僅止於「認知」,而必須要嚴肅正視,穆斯林不會都是在頭巾上纏著炸藥的好戰份子。社會必須要開始調整心態與觀念來看待新移民,而你,準備好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llyang 的頭像
    billyang

    羊男部落

    bill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